廣州2019年2月25日電 /美通社/ -- 時下正是冬春交替的時節(jié),忽冷忽熱的氣候讓很多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如果出現咳、痰、喘等癥狀,且持續(xù)有一兩個月,千萬別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這很有可能是慢阻肺的征兆。在近日由勃林格殷格翰主辦召開的“合奏華章、倍感順暢:慢阻肺治療新時代”媒體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內科專家鐘南山指出,慢阻肺的診治要趁早,通過長期、規(guī)范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癥狀、維持較高的生活質量。現在國內已有多款治療慢阻肺的藥物,如最近上市的創(chuàng)新雙支氣管擴張劑噻托溴銨/奧達特羅軟霧吸入劑,為慢阻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
慢阻肺成中國第三大常見慢性病,患者約1億人
慢阻肺是一種逐漸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壞性慢性肺部疾病,被稱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動聲色”的隱形殺手。它雖然姓“慢”,患病人群卻增長得很“快”,已成為國人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
最新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為13.7%,患者數量已經達到約1億人,成為僅次于高血壓、糖尿病的中國第三大常見慢性病[1]。
癥狀隱匿易忽視,盡早確診是關鍵
據鐘南山院士介紹,慢阻肺的早期癥狀非常隱匿,往往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或活動后氣喘,很容易被忽視或被誤以為是普通感冒或咳嗽,或認為老年人總會有幾聲咳嗽或走路氣竄,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等到確診時,大多數患者的疾病已進展到中晚期。因此,關注并早期發(fā)現疑似癥狀,盡早去醫(yī)院確診是關鍵。
對于40歲以上的人,如果符合“長期吸煙、活動后氣急、咳嗽咳痰三個月以上”三條中的任意一條,就應該去醫(yī)院進行肺功能檢測,確認是否已患上慢阻肺[2]。
科學規(guī)范治療,慢阻肺治療進入雙支擴劑時代
在與慢阻肺長期斗爭的過程中,很多患者以為只要按時“吸藥”就行了,殊不知,即便是“非常聽話的病人”也會面臨癥狀控制不佳、急性加重的風險。據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教授介紹,急性加重對慢阻肺患者來說就如同“雪上加霜”,每一次急性加重都會導致慢阻肺癥狀和肺功能惡化,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較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因此,減輕癥狀、預防急性加重較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不僅要“會用藥”,還要“用對藥”。
國內外公認的權威指南《慢阻肺診斷、治療與預防全球倡議(GOLD)2018版》指出,支氣管擴張劑(支擴劑)是慢阻肺治療過程中控制癥狀的核心藥物[3] 。最早出現的是單支擴張劑,近年來出現了雙支擴劑,即聯合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支擴劑。
陳榮昌教授指出,隨著近年來雙支擴劑陸續(xù)在國內上市,慢阻肺治療也全面進入到雙支擴時代。舉例來說,以前患者普遍使用的單支擴劑噻托溴銨能有效提高肺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和減少急性加重,是國內外指南推薦治療慢阻肺的經典藥物。而最近在國內上市的噻托溴銨/奧達特羅吸入噴霧劑,就是在噻托溴銨的基礎上研發(fā)出來的雙支擴劑,加入了全新長效beta2受體激動劑奧達特羅。
此外,大量臨床研究數據還證明,與傳統(tǒng)的激素類藥物(ICS)聯合長效beta受體激動劑(LABA)的治療方案相比,噻托溴銨/奧達特羅吸入噴霧劑在有效降低急性加重風險方面更勝一籌。
保障療效好幫手,選擇吸入裝置有技巧
據陸軍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主任徐劍鋮教授介紹,目前慢阻肺藥物的主流給藥方式是通過吸入裝置,但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患者吸氣加速慢、吸氣持續(xù)時間短等因素,均會影響藥物的肺部沉積,造成疾病控制不佳,增加急性加重風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一個吸入效果更加高效穩(wěn)定的裝置對于慢阻肺的長期治療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患者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保證藥物發(fā)揮療效。
那怎么才算一款“吸入效果更高效穩(wěn)定”的吸入裝置呢?徐劍鋮教授結合他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主要有三點:1.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容易吸入;2.性能穩(wěn)定,可以主動噴霧,噴霧持續(xù)時間長,噴霧速度緩慢;3.起霧中的微細顆粒含量高,更利于高效肺部沉積。
隨著科技和醫(yī)學的進步,近年來出現了能滿足這些需求的吸入裝置,例如噻托溴銨/奧達特羅所使用的吸入裝置能倍樂®, 這是一款獨特創(chuàng)新的軟霧吸入裝置,克服了傳統(tǒng)干粉吸入劑的缺點,實現了主動噴霧,易于患者吸入,同時能穩(wěn)定地遞送藥物,確保高效肺部沉積,有利于保證藥物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醫(yī)學界呼吸頻道,2018-05-03,柳葉刀:中國慢阻肺患者超1億,成重大負擔!
[2]. 《健康時報》,2015年11月23日第23版,《慢阻肺是個貧窮病》,http://www.jksb.com.cn/newspaper/Html/2015-11-23/36297.html
[3]. 醫(yī)脈通,2018年4月29日,《從最新指南看慢阻肺的診斷治療》
http://news.medlive.cn/all/info-progress/show-14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