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5月25日 /美通社/ -- 5月21日,主題為“健康與教育”的“新教育 新思考”新東方教師培訓公益版教育研討會第四期成功舉行,來自醫(yī)學領域、出版領域及新東方的9位大伽齊聚線上,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護說起,從不同維度深入剖析了后疫情時代,如何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等社會熱議的話題。
該活動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與教育部學校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中心未來學校研究院聯合主辦,是個面向教師及教育全行業(yè)的系列在線公益活動。于5月12日正式啟動,至5月28日結束,前后共計6期。旨在通過主旨對話、專題演講、國際研討等形式,邀請海內外知名教育專家、行業(yè)大伽,共同探討疫情下的教育變革與思考,以及新時代的教育模式與方向。
理性看待 疫情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絕佳機會
在5月21日的主旨對話環(huán)節(jié),曾參與過非典救治、目前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北京朝陽醫(yī)院副院長童朝暉教授,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施柯進行了連線,兩人就社會普遍關心的后疫情期間的防護、復工復學,未來疫情的走向,以及教育與醫(yī)療之間的異同等話題展開了探討,為大家?guī)砹艘粓鰳O具科普與教學意義的精彩對話。
對話一開始,童教授從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發(fā)的原因講起,為大家詳細闡述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與2003年非典的異同,并對大家普遍關心的“復工復學情況下孩子返校后的防護問題”發(fā)表了看法。他表示,首先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這個問題,不要有太多的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學生開學復課以后,教室里坐的孩子多,首先開窗通風很重要;其次在不通風、人口多、密集環(huán)境下,還是要戴好口罩;三是要養(yǎng)成勤洗手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四是如需在校就餐,做好餐具消毒及就餐位置安排,確保以上這些,不管是哪個學校應該都可以及時復課。
關于未來疫情的走向,童教授認為,人類永遠在和微生物作斗爭,我們很難把新冠肺炎完全消滅掉,未來隨著對流行病學規(guī)律及相應診療方法的進一步研究,它有可能像流感、甲流等呼吸道疾病一樣,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防控。因此全社會一定要理性看待疫情,尤其不要對出院后的患者有歧視,一來和其他病毒肺炎一樣,能出院回家就證明其已不具傳染性,二來從社會和心理學角度,對于還未康復的患者來說,歧視和偏見不利于他們的身體康復和心理健康。
作為杰出的醫(yī)學專家和教授,童教授還就教育和醫(yī)學之間的關系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醫(yī)學離不開教育,醫(yī)學生也是教育系統(tǒng)和醫(yī)學院培養(yǎng)出來的。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在小學到高中期間,他們和其他專業(yè)學生所受到的教育沒有差別,只是因為到了大學選了不同的專業(yè)。但從職業(yè)角度來看,和其他職業(yè)不同,醫(yī)學教育除理論學習外,還十分注重臨床實踐,且這個職業(yè)時刻面對的是人和生命,因此又不僅僅是普通的教育,除專業(yè)的知識學習外,還需要要有人文、醫(yī)德、職業(yè)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也更具特殊性和挑戰(zhàn)性。
作為曾經的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和現在的教育行業(yè)從業(yè)者,施柯對于童教授的觀點深表贊同。他表示,這次疫情雖沒有對大部分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切實影響,卻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有關健康與生命教育的絕佳機會,不僅讓大家對于呼吸道傳染病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看到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重要性,也將對今后整個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進步產生巨大的貢獻;而且從中大家也看到“理性看待”的力量,讓大家對疾病與人的斗爭、共處,生命的健康及人生的意義都多了一層智慧與思考。
積極主動 讓自己的成長跟得上時代的進步
專題演講環(huán)節(jié),兒童教育博主、仕佳英語CEO唐寧,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教學培訓師田靜,蔚來教育創(chuàng)始人兼CEO邢天驕,分別就遠程教學中的心理健康、線下轉線上的實操方法,以及新時代下教育教學實踐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作業(yè)一位資深的老師、孩子家長及培訓機構管理者,唐寧從疫情期間遠程教學模式的變化開始,深入剖析了學生疫情下的心理變化,以及作為老師應如何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幫助。她認為,過去三四個月,遠程學習讓老師成為主播,其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互動模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鏡頭另一邊學生的狀態(tài)也與往常大不同,如專注度不夠、疲憊感增加、沉迷游戲、拒絕溝通等。作為老師,應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只有擁有平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才談得上正常的教學和健康的學習。
事實上,疫情不僅對學生和家長產生了影響,而且也讓老師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在接下來的專題演講環(huán)節(jié),田靜從多年的在線教育經驗出發(fā),為老師帶來了從線下轉線上的實操“干貨”。首先,她指出線上課堂對于內容本身的傳遞有更高、更純粹的要求,線下轉線上的關鍵點在于拋開形式包裝,回歸內容本身。其次,在課堂呈現方面,最重要的是控制課堂節(jié)奏、互動節(jié)奏和評論節(jié)奏,如可為每個知識點搭配小問題,設計常用語,培養(yǎng)師生默契,提示授課層次,互動要簡短,不設置開放性問題等,并實時監(jiān)控評論區(qū),把學生注意力拉回到課堂。
最后,邢天驕帶來“身心健康的新教育教學實踐”主題演講。她從健康的定義入手,延展到教育的定義。她認為,新時代下的教育,不僅僅限于知識,更體現為能力,思考的能力、學習的能力等等;老師也要擔任多重角色,既要當教育資源的管理員、技術人員,也要當一個合作者,不僅要跨學科合作,還要跨越學校圍墻,把真實的世界帶到課堂中,與此同時,還要做一個好的學者、探索者,保持開放態(tài)度,不斷反思、學習新的技能與方法。只有實現這樣的角色轉變,才能適應新教育的要求。
兼容并包 培養(yǎng)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國際公民
深處信息爆炸時代,尤其是疫情期間,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轟炸,擁有求真問實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人,顯得必須且彌足珍貴。在當天晚間的國際研討環(huán)節(jié),來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丁銳、麥克米倫教育亞洲區(qū)總經理朱華年、ETS高等教育與職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總監(jiān)劉歐等三位嘉賓,與主持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教學管理部總經理汪珺進行了連線,圍繞著“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觀點分享與交流碰撞。
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丁銳表示,過去大家對批判性思維有一些誤解,如覺得它是一上來就批評和挑錯的思維,實際上,它是一種對外界信息進行評估的技能,是鼓勵大家用更加思辨的方式和審視的態(tài)度,去思考每個觀點的論據是否站得住腳,提醒我們對任何結論都要持有一種懷疑態(tài)度,并對形成它的邏輯做深入的探究。作為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除選擇適合的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學習內容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鼓勵學生思考并探究現象背后的本質,進而獲取知識和質疑知識的過程,積累智慧。
而在劉歐看來,對于批判性思維,每個研究團隊、甚至每個研究框架都有自己的理解,如美國有著名的批判性思維三大支柱的觀點,ETS也有將其定義為分析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的見解。這主要是因為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它的培養(yǎng)不是單獨的機構或課程能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支持,如美國中小學及大學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有專業(yè)的課程,還有政策的支持,教師的培訓,以及平時點滴生活中的眾多機會,以提醒學生在思考、判斷以及決策層面,訓練批判性思維。
和丁銳與劉歐的觀點都不同,朱華年認為,現在我們講的批判性思維,是一個相對高階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雖然大家對其有很多誤解,但有一點卻是好的,那就是它讓你在提出批判時去挑戰(zhàn)一些處固有的觀點,而且它有一個路徑,絕不是你掌握了最高級別,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觀點,跳過該走的步驟而立刻得出結論,它需要你碰到每一件事情時都先慢下來,從第一步開始不斷地提醒自己去檢查、核實、驗證,進而真正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在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習慣方面,朱華年建議,我們還需要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環(huán)境,去教育下一代,而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
對于三位嘉賓在研討中的引經據典與精彩辯論,汪珺總結到,作為個體,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問一些為什么,用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對待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和事保持一個理性的、客觀的態(tài)度,不盲從、不武斷、不輕信。而對于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老師而言,更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習慣,這樣才能教出有批判性思維的國際公民,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做出貢獻。
“新教育新思考”新東方教師培訓公益版教育研討會接下來還兩期,眾多嘉賓大咖將依次圍繞“國際教育”、“在線教育”兩大主題,以主旨對話、專題演講、國際研討三種形式展開在線探討。第五期將于5月26日下午2點準時與大家見面,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