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11月23日電 /美通社/ --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叢生,充斥著不確定性,因此進入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必須時刻做好防范風險的準備。市場氛圍場景的變化,影響著投資者感性思維方式的結果,改變了人對投資風險和收益的解讀和偏好。那么,如何從人性角度管理風險?應當從哪些維度控制風險?平安磐海資本首席風控官、亞洲投資者學會風險管理中心執(zhí)行董事、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yè)學院客席副教授陸晨先生,在港大ICB的專題講座中分享了基于人性維度來管理金融市場風險的途徑。
嚴謹?shù)乃季S邏輯,不斷的證偽,精確嚴密的科學知識,有效降低不確定性
金融市場,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因為有人的參與,從而使之和自然科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和特點。在自然科學中,人作為獨立的觀測者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現(xiàn)象。而在金融市場中,人作為觀察者和市場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出現(xiàn),人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正如著名投資家Gorge Soros 在他聞名遐邇的反身性理論里所闡述的,不確定性來源之一是人的思想情緒感覺認知的變化。
風險管理在自然科學象牙塔的氛圍中和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里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和應對方式。而我們在書本上學習的風險管理的很多方法和模型都是建立在簡化的穩(wěn)定正常的人性假設的前提之下的。盡管經(jīng)過眾多金融工作者的努力,有了行為金融學這門以研究投資者情緒變化的學科,但時至今日仍舊缺少適當?shù)目茖W工具數(shù)學模型來刻畫人性的高度不確定性和變化,因此人性大多數(shù)時間下都是通過文字來描述。
西方文明的起源從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為基礎到后面自然科學、哲學、社會學的發(fā)展,經(jīng)過多次實踐驗證以及數(shù)次的危機建立了以奧地利哲學家Soros的導師Karl Popper所倡導的“試驗證偽主義”為標志的嚴密邏輯思維體系輔以嚴格的科學理論指導的架構,數(shù)學作為描述世界萬物最精確的工具,清晰、完整地表達傳遞信息,從統(tǒng)計、概率、數(shù)量的維度對人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分析,決定其因果關系。數(shù)字相對于語言文字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準確性。在對于問題的分析方式上,古典歐幾里德式的“縱向演繹推理”能夠幫助人們深刻理解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原因,每一個層次的回答都可以被作為問題再次提出探究更深層的原因,如此往復的過程,使人們對事情本身理解得更為透徹。
我們的語言文字本身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一個詞語常常指代多種涵義。當無法使用更為精細的詞匯來準確描述事物時,一個詞語被用來進行更多場景下的表達,此時需要使用者明確對話人、具體的場景、詞語的上下文語境等,最后的結論是和起點相關的,增加了不確定性的維度。我們的邏輯思維方式缺陷中最顯著的是相關性和因果關系的區(qū)分,當被問之事物發(fā)生的原因時,人們要么用事物發(fā)生的現(xiàn)象本身作為發(fā)生的原因,要么用其他的文字重新描述這些關系作為答案等等。因此,我們的文字在表達與思維方式容納了更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擴大了而不是降低了人的感性在表達、理解、思考上的影響沖擊,加劇了不確定性。這就是文字與數(shù)字在表達和思維層面的差別。
對于風險的描述,我們從語言的感性模糊的“高、低”的描述轉化到精確的風險損失率和損失概率的計算是一個認知的飛躍。在中國金融市場,量化分析作為一種嶄新的投資方式被引入。同時它在風險管理、控制風險方面能夠更加有效地刻畫和對沖風險。隨著金融市場研究的深入,我們測算分析風險時開始加入人性的復雜多變的因素,希望能夠更好地應對實際投資交易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
為什么市場總是不可預測?
投資金融市場時,人們總希望獲得高收益承擔低風險,但金融市場從漲勢喜人到全面崩盤有時只需要很短的時間,讓眾多投資者感到風險難以預估。風險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風險管理的策略,工具來控制減小,但市場不可預測的性質卻難以改變。資本市場存在永恒不變就是市場在不斷的波動變化,所有的變化可以分成像隨機游動那樣的連續(xù)性的微小變化和突然的跳躍式變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人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檢驗對這兩種變化都建立了不同的數(shù)學模型來刻畫,但都是事后的分析,風險的不可預測性始終是困擾投資者的終極問題。
市場的不可預測性主要源自投資者的反身性,投資者的非理性動物精神讓他們對市場都有一個事前的預期,他們的投資行動就是按照原來的預期來執(zhí)行,但恰恰是由于投資者的自身的投資會沖擊改變他們原來的預期,這個反身性循環(huán)開始直至達到暫時的動態(tài)平衡。整個過程很像統(tǒng)計學中貝葉斯理論所描述的“事前概率和事后的基于最新信息的修正概率”的關系,而說明這個辨證關系較好的莫過于著名的拳擊冠軍Mike Tyson 所講過的“Everyone has a plan until he gets punched”。
在金融市場投資有兩大守則:
一是能量守恒,即要得到必須付出。所謂雙贏的情況的確可以存在,但只在特定環(huán)境下存在一段時間,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收益是建立在風險之上的條件概率,風險是刻畫收益的單位和成本。
二是墨菲定律,即若以為有可能發(fā)生錯誤那么現(xiàn)實中一定會發(fā)生錯誤,并且會在人最不注意的時候發(fā)生。即使做出努力之后,依舊可能出現(xiàn)很大的波動損失,難以預料。在金融市場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比如像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安然無恙的JP Morgan的CEO Jamie Dimon 在 London Whale 倫敦鯨事件中所犯的錯誤。這些都不斷告誡投資者風險管理是一種態(tài)度和生存方式,是每時每刻都要嚴格奉行的信條,沒有任何投機的可能。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人們對市場的預測總是出錯,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一、人具有線性的思維方式。人是地球上聰明的動物,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預測判讀過分自信;但真實情況是,人作為一種動物,內(nèi)部大腦的預測分析均為最感性直觀的線性歸納方式,往往忽略了概率空間的情況以及眾多微小非線性的相關性集合作用。這反映在更宏觀的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更重要,當個體的數(shù)量超過3個以上,相互關系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個體的數(shù)量!因此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遠遠比個體在局部環(huán)境之下獨自優(yōu)化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人們總是秉持著直觀感性的線性思維,關注個體局部,而忽略了大環(huán)境的影響,致使預測失誤。
二、人存在認知盲點。人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真實反映出頭腦中的四個象限,包括:一、你知道你知道的,即自信程度;二、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即個人有自知之明;三、你不知道你知道的,即依靠直覺進行判斷,永遠回答似是而非的答案(因為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四、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即一種認知的盲點,而“黑天鵝”(有意外性、難以預估性、重大影響的事件)存在于第四象限。所以人們永遠無法準確預測,更無法控制這一部分的風險。
人性本身的特點使得市場很難預測,這種情緒波動的突發(fā)性加劇了風險的難以防范之處。
人性和風險是相互疊加的乘法運算
在投資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散戶的命運是確定的,遲早會出現(xiàn)失敗清盤的結果,但中間的路徑則是不確定的。人難以預測市場的波動,唯有持有正確科學的風險態(tài)度,對自我人性的深刻理解,事前對可能發(fā)生的各種風險有相應的預判和應對措施,并在實際投資操作過程中自我有意識地控制降低直觀感性的偏差,嚴格遵循交易方案,并在風險到來時冷靜地執(zhí)行風險管理措施保證生存。首先,了解自己進入資本市場的真實態(tài)度和想法。任何人進入資本市場前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包括有什么能力到資本市場賺錢、賺誰的錢以及賺一次還是能夠永恒地賺錢,這些問題需要每個投資者自己事先想清楚,并非常精確地用語言回答,借此了解自己投資的真實想法,這是一個自我了解的過程。
其次,對待一切都應報以獨立批判的證偽態(tài)度。在金融市場上要以懷疑的態(tài)度面對每件事,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決定了預期結果、后續(xù)相應的應對方式、以及實際采取的行動。樹立批判性的證偽態(tài)度是在“這個充滿假象的泡沫劇市場上”生存的唯一叢林法則,通過證偽不斷接近對的結果。由于市場的不可預測性,人們永遠不能證明什么是對的,只能了解和不斷剔除錯的部分,無限逼近正確的部分。這是一種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和風險態(tài)度。
第三,遵循四大原則以降低投資風險:一、無視風險就只有依靠好運氣;二、依賴先進技術,如快速的機器交易以及DNA直連交易所等;三、避免貪婪,以止盈來換取更好的止損,基于收益與風險同生共長的事實,讓出一部分的利益以降低風險;四、使用金融衍生品即期權控制風險,期權的出現(xiàn)讓金融市場第一次能夠正面面對人的情緒波動風險?;谌说木€性思維方式,交易股票和期貨以直尺畫趨勢線足以應對,屬于線性階段;期權則處于非線性的更高級階段(因為人的情緒和泡沫),因此用期權這樣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好地控制降低人性和市場風險。
第四,專業(yè)知識技能是唯一讓投資者趨近于穩(wěn)贏的目標。僅僅靠運氣進行投資是短暫的,從運氣到穩(wěn)贏之間必須經(jīng)由專業(yè)性這一路徑,金融方面的專業(yè)性知識技能才是增加成功概率的關鍵。這也是專業(yè)高端金融人士能夠優(yōu)勝普通投資者的主要原因:在時間和概率兩個維度上。
分析認識金融市場風險時,考慮人性的特征,將人性和風險相互疊加,更加貼近實際管理人性維度下的風險,它們的組合不是加法,而是乘法運算。人性和風險之間相互作用的錯位風險(Wrong Way Risk, WWR)將是風險管理的下一個研究的方向。
量化是一種科學、嚴謹、精確的信息傳達方式,可有效降低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人性是風險管控的源頭,由于人線性的思維方式以及腦海中的認知盲點,市場波動總是不能準確預測。唯有將人性與風險疊加來管控金融市場的風險,方可更真實有效地管理風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講師簡介
陸晨博士 (Dr. Chern Lu)
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yè)學院客席副教授、平安磐海首席風控官、亞洲投資者學會風險管理中心執(zhí)行董事
陸晨博士在美國、香港和中國內(nèi)地金融市場的證券交易、風險管理、定量調研,以及教習系統(tǒng)設計、巴塞爾新資本協(xié)議等領域擁有20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他負責的專業(yè)咨詢領域包括市場/信用風險模型開發(fā)、風險控制、資本管理、當日對沖交易策略。陸博士曾任職美國知名投行投資交易總監(jiān),開發(fā)了FALEX當日數(shù)學統(tǒng)計套利交易策略,以市場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為主導的ETF交易策略,管理超過2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并開發(fā)了可負責CDS,ABS,CMO,CDO在內(nèi)的多種交易的信用衍生產(chǎn)品交易系統(tǒng),將交易捕獲、中臺復核、頭寸管理、盈虧計算、以及風險管理集于一體。
陸博士擁有美國紐約大學數(shù)學博士學位,為注冊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國際風險管理師(PRM),具有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經(jīng)紀商等專業(yè)資歷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