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汽車之家研究院發(fā)布智能車用戶洞察:用戶的多數(shù)智能駕駛配置未被滿足

2024-10-09 19:05

 

 

汽車之家發(fā)布《2024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用戶洞察》報告,從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搭載水平、使用體驗、用戶需求、用戶感知出發(fā),以4000+真實用戶研究樣本、1億以上車型線索資料、6萬+車型配置數(shù)據(jù)及專業(yè)智能評測數(shù)據(jù),通過大數(shù)據(jù)挖掘與分析研究,幫助消費者更好地了解智能汽車性能表現(xiàn),助力汽車企業(yè)及從業(yè)人員更好地把握中國智能汽車發(fā)展趨勢。
 
報告顯示:與2021年相比,智能化新車標配率三年翻倍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新能源市場爆發(fā)式增長,到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新車發(fā)布數(shù)量首次超越了燃油車,也帶動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而智能化的發(fā)展與新能源息息相關,在短短三年之中,新能源新車智能化標配率翻了一番,智能座艙標配率從47%提升至88%,智能駕駛標配率從31%提升至65%。
分能源類型來看,由于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勢力品牌率先在用戶心智中形成了智能化形象,也讓大家誤以為純電車型是最智能的;但實際上近年來插混、增程新車的智能化標配率更高,特別是增程新車,受到理想和問界等品牌的帶動,智能化標配率一直大幅領先。
 
智能座艙很多配置過度滿足
智能座艙多項配置已基本實現(xiàn)標配化,例如APP遠端控制、大尺寸中控屏、語音識別、車聯(lián)網,配置滲透率已達90%。而受到成本等原因的影響,副駕娛樂屏、后排多媒體屏幕、AR-HUD等配置,目前的滲透率僅個位數(shù),是車企實現(xiàn)高端化區(qū)隔的手段。對于智能座艙,用戶最關注的是硬件類和駕享類的配置。大部分用戶都非常關注芯片的綜合性能和算力,50萬以上的高端用戶會看芯片品牌。
除了芯片外,用戶需要的正是前面提到搭載滲透率較低的駕享類配置。70后、80后用戶希望處處有屏幕,對副駕屏和后排屏尤為偏好。最突出的是90后年輕人,他們要的是整體氛圍感的打造,例如投影和氛圍燈;而購車預算較高的用戶對于科技感和軟件訴求更加顯著,例如HUD、OTA和座艙DIY設置,使其更有「自我適配性」。
根據(jù)用戶的需求和現(xiàn)在的配置滲透情況,如果關注度和滲透率相當,需求和搭載情況就是匹配的,否則就存在供需差異。
透過比較發(fā)現(xiàn),智能座艙的許多配置都是過度滿足的狀態(tài),配置滲透率高于用戶需求程度。對于車企來講,在成本和利潤壓力下,是否搭載用戶低需求的配置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這個所謂的「屏民」時代,用戶對屏幕的依賴格外強烈,而正是這些多屏幕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尤其是中高購車預算的用戶對此偏好度會更高,車企可以在未來規(guī)劃中重點考慮這類配置的搭載。
 
智能駕駛:車價高不代表智駕水平高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智能駕駛滲透率已達50%。不同價位段的智能駕駛級別滲透情況不同,并非價格越高、智駕程度越高。
從汽車之家車型庫數(shù)據(jù)來看,30-40萬反而是智能駕駛最「卷」價位段。因為在這個價位中主要盤踞的是中國獨立新能源品牌,這些品牌希望在這個價位實現(xiàn)高端化突破,而智能化正是他們往高端走的核心武器,所以高階智駕滲透的最快。
為了測試這些高階智駕的實際表現(xiàn),汽車之家挑選了在智駕方面相對領先的品牌車型進行了體驗。高速領航的可用性已趨近于成熟,路段可用范圍接近100%,平均接管間隔高達240公里,這樣的表現(xiàn)已趨近ACC自適應巡航和LCC車道居中輔助的成熟度。當然,在應對極限加塞、道路小目標遺撒物等情況時,智駕系統(tǒng)仍有識別與預判能力上的限制。城市領航功能方面,由于其對道路場景的理解有限,對于極端情況的處理仍不理想,平均接管的間隔公里數(shù)仍在個位水平。
除了高速和城市輔助功能外,能體現(xiàn)出智駕水平的關鍵還在于對高發(fā)、突發(fā)事件和極端場景的處理能力,汽車之家特別針對10大事故場景進行了體驗,智能駕駛對于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相對較好,而對于逆光、遮蔽和惡劣天氣下的處理能力較弱。
多數(shù)智能駕駛配置功能滲透率低于用戶訴求,用戶雖然渴望強烈,但廠商因成本壓力和技術成熟度考量而未能搭載。例如主動安全系統(tǒng)、自動泊車、遠端召喚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配置滲透率遠低于用戶需求程度。且用戶對主動煞車/主動安全系統(tǒng)這種安全類配置缺少直覺的感受,對于能夠達成的效果并不十分清楚,尤其需要正確的認知引導。
在廠商積極搭載、用戶強烈渴望的背景下,智能化正從人無我有的差異化賣點轉變?yōu)椤笜伺浠?。而用戶只會為自己的需求買單,廠商也需要平衡產品競爭力和成本利潤。只有綜合行業(yè)競爭、技術體驗、用戶需求、用戶感知及態(tài)度,才能相對「合理」地進行智能化裝備、更有效地打造智能化賣點。(美通社頭條)